新闻  > 收藏新聞  > 甲午說玉馬:馬踏春風逐好(圖)

甲午說玉馬:馬踏春風逐好(圖)

2014/3/13 2014-03-11 11:08:22 來源: 文物天地


摘要: 圖一商代馬形玉佩在冷兵器時代,馬是北方地區最為重要的軍事裝備;在和平時期,馬又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和農耕、狩獵以及郵傳工具,是人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勞動工具。對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和地方政權來說,馬匹的數量多少與是否優劣,代表著國家的強盛與否,同時它還是人類生活的重要肉食來源。所以自商周以降…

 

圖一商代馬形玉佩

 

  在冷兵器時代,馬是北方地區最為重要的軍事裝備;在和平時期,馬又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和農耕、狩獵以及郵傳工具,是人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勞動工具。對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和地方政權來說,馬匹的數量多少與是否優劣,代表著國家的強盛與否,同時它還是人類生活的重要肉食來源。所以自商周以降,馬匹被人類馴化以後,便成為社會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主要表現形式,備倍受歷代統治階級和勞動大眾的重視。《中國文物報》所刊袁靖《馬到成功——馬年說馬》一文認為,在齊家文化發現馬的骨骸,可以推測黃河上游在3700年前存在馴化的家馬。(袁靖《馬到成功,馬年說馬》,《中國文物報》2014.1.35)從藝術源於生活寫實的角度出發,馬匹也就成為商周以來玉雕加工生產的重要載體與內容。早在春秋時期的《左傳》一書中,馬就被列為“六畜”之一。《三字經》中說:“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馬列“六畜”之首,成為“馬、牛、羊、豬、狗、雞”並駕齊驅的家畜。

 

  正由於馬匹具有如此多的價值和作用,歷代歷史文獻才會不惜筆墨留下了諸多記載,並約定俗成大量經典成語,“汗血寶馬”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漢武帝時西征大宛時的一段佳話;“馬革裹屍”“橫刀躍馬”傳遞著的是愛國將士保家衛國、甘於犧牲奉獻的高尚情懷;“龍馬精神”則代表了漢民族自強不息、拼搏奮鬥的真實寫照;“馬到成功”象徵著自信有為的中國精神;“馬上封侯”更是官本位時代讀書人與仕途進取者的一種期望與抱負。凡此種種,無不與馬的矯健彪壯、吃苦耐勞有關,也無不與人們對馬的認同密不可分。這表明,國人對馬的認識,已經上升到精神層面,形成傳統文化中珍貴的歷史遺產。

 

  用玉礦石製作玉馬,在中國玉雕史上出現的時間並不悠久,相對八九千年的玉文化源頭來說,也就不到四千年的歷史。究其原因,可能與野馬的不易馴養有關,也可能因為不是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體積巨大而不易表現有關,更可能是與藝術創作的發展階段兼及使用玉材料的大小有關,當時用玉籽料或開片雕馬,玉料不如開礦的體積大。無論如何,史前時期常見的人、虎、豬、魚、蟬、龜、飛禽以及複合單體的、概念性的龍、鳳等都比馬的形象出現的早。商與西周時期出現了玉牛、狗、象、羊、鹿、魚等品種,馬的數量最為少見。在歷史文獻中,玉馬出現的雖晚,數量卻是後來居上,影響也更為廣泛深遠。清代人徐壽基等編《玉譜類編》羅列涉及玉馬文獻,著名者就有《唐書·儀衛志》,以及任昉、曹植、劉禹錫、溫庭筠等歷代文人詩文,由此可見,玉馬也是文學作品的表現內容。《宣室志》記載宋順帝昇明年間,荊州刺史沈修之見馬廄中有一白駒,很像其妾馮月華臂上所系玉馬,是一則較早記載玉馬的文獻。考古發現的玉馬實物,則要早許多。目前所知,古人雕刻玉馬,可能與商代晚期出現的車戰有關,馬匹的頻繁大量的使用,作為藝術表現體裁的玉馬自然而然粉墨登場。

 

 

  圖二西周圓雕玉馬  商周玉馬

 

  與商周時期的許多肖生玉的玉雕類型一樣,最早的玉馬雕刻也是以片雕藝術為主,僅具馬的形態,並在馬首、四肢、馬尾巴等幾個重點部位予以表現。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商代晚期婦好墓中的馬形玉飾,就是早期玉馬的事物例證。該玉馬為橫長方形片雕,長6.3釐米,高2.9釐米,厚0.2釐米。玉呈灰色,局部有褐斑。馬作行走狀,垂首張口,豎耳、大眼。馬首部分出上下唇,頭部較大,在頭側面處陰刻一個“臣”字眼,口部與眼梢、下顎處均有走刃,表明用砣具多次來回推磨而成。下顎與前肢、前後肢與後肢與尾巴處,用簡潔的深刀去掉多餘玉料以突出形體特徵,頭額處形成7個成排鋸齒狀表現粗壯鬃毛。弧背,肥臀,毛尾,尾中間有一節突,下端斜刀。在耳後的鬃毛前段有對鑽的小圓孔,可以用來系掛。整個玉馬呈扁平狀,側面平整,背上有幾道隱約的弧形點狀線條,表示馬毛。就工藝而言,造型生動而雕飾一般,顯示出玉匠在雕刻時表現手法取形簡單,反映了早期玉馬的雕藝稚嫩。

 

  西周時期玉雕馬與商代最大的變化就是出現了圓雕的技藝,從片雕走向圓雕,表明玉工們對馬的形態的把握更加嫺熟,也是西周時期藝術寫實的再現。我們從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1993年發現的墓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