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收藏新聞  > 《收藏漫談》——匠心獨具宋代定窯

《收藏漫談》——匠心獨具宋代定窯

2014/2/28 2014-02-27 10:37:14 來源: 雅昌藝術網博客 作者:張慶東

摘要: 關於定窯,宋、元、明、清均有文獻記載。宋代《袖中錦》中列舉了全國28個天下第一,物品有書、酒、硯、花、茶、錦、瓷、漆、紙、銅、馬、絹、鞍、劍、魚、荔枝、褂、黃雀、河豚、鹹豉、筍等,提到瓷的唯有定瓷及高麗秘色。極富慕古情懷的乾隆皇帝對宋代定瓷也是頗為癡愛,他有200百餘首詠瓷詩,其中詠定窯的就有3

 

  關於定窯,宋、元、明、清均有文獻記載。宋代《袖中錦》中列舉了全國28個天下第一,物品有書、酒、硯、花、茶、錦、瓷、漆、紙、銅、馬、絹、鞍、劍、魚、荔枝、褂、黃雀、河豚、鹹豉、筍等,提到瓷的唯有定瓷及高麗秘色。極富慕古情懷的乾隆皇帝對宋代定瓷也是頗為癡愛,他有200百餘首詠瓷詩,其中詠定窯的就有32首,在故宮博物院藏瓷中,題刻有他詠定窯詩的瓷器就有6件。由此可見,宋代定瓷的歷史地位。

  定窯不同于宋代五大名窯的其它四窯,汝、官、哥、鈞都屬青瓷系列,以釉色取勝,而定窯卻以白瓷為主,且以劃、刻、印花紋裝飾獨步天下。

  定窯燒瓷時間較長,歷經唐、五代、宋、金、元,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定窯跟歷史上的許多窯口一樣,以地名命名。在今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村,宋屬定州,故名。宋代以前稱為“曲陽窯”,宋以後稱“定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的成就最高,所以躋身宋代五大名窯行列。

 

 

  宋代定窯有官窯和民窯。為便於學習交流,這次我們只漫談宋代官窯定瓷,宋代民窯定瓷和金、元時期的鈞瓷另作漫談。

  一、定窯基本發展脈絡: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到在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徵。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早期,因定窯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北宋朝廷選為宮廷用瓷,從出土的北宋早期定瓷底部有“官”字就可以明確,這跟宋代五大名窯其它四窯不同,其它四窯都是到北宋晚期宋徽宗時期才開始燒造官窯。定窯到北宋末年“靖康之變”逐漸衰落。

  二、宋代官窯定瓷的器型:宋代官窯定瓷器型種類繁多,有各式盤、碗、杯碟、托子、盒、瓶、罐、爐、人形壺、執壺、拍鼓、海螺、枕、供器、唾壺、洗等等。

  注意:因為同樣是宮廷用瓷,形制基本與五大名窯的其它四窯差不多,都按照宮廷的需求而設計生產,體現出皇家意志和宮廷色彩。這一點從各大博物館的宋代官窯定瓷藏品中,可見一斑。其器型大體可分為宮廷日用瓷、陳設瓷、祭祀瓷三大類。

 

 

  三、宋代官窯定瓷的胎釉:其實可用八個字來概括:胎薄釉薄,胎細釉細。胎骨較薄而且精細,顏色潔白,瓷化程度很高。

  注意:宋代官窯定瓷胎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無論外罩什麼顏色的釉,全系完全一樣的白胎,這是與其他窯口區別的標誌之一。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釉色多為白色,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所以有“白定”、“黑定”、“綠定”“紫定”或“紅定”的稱謂。定窯瓷器釉質堅密光潤,白釉多閃黃,俗稱“象牙白”。定瓷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釉面常有垂釉的現象,由此又有了“淚釉”、“淚痕”或“蠟淚痕”的別稱。

  注意:宋代官窯定瓷入燒時多出現垂釉現象,而且越垂流到下部就似蠟淚狀凸起,使“淚珠”下部呈淺水綠色。在器物的折腰處也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這種“淚痕”在盤碗的外部尤為明顯。其實這是宋代定瓷的一個缺陷,反倒成為鑒定宋代官窯定瓷的一個基本特徵。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不是每一件定瓷都有“淚痕”。

 

 

  四、宋代官窯定瓷的工藝特徵:

(1)制胎工藝:定窯在制胎工藝中,待胎半幹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胚胎這道工序,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後,可透過釉面看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

  注意: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徵之一,在鑒識時必須特別留意。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

(2)紋飾裝飾:北宋定瓷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主要有白釉劃花、刻花和印花,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飾以花卉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秀麗典雅。定瓷裝飾一般在器物的一面,或裡或外,裡外都劃刻印紋飾的極少見。定瓷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