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收藏新聞  > 獨坐池塘如虎踞中華文明黃河流域蛙圖騰研究

獨坐池塘如虎踞中華文明黃河流域蛙圖騰研究

2014/9/26 2014-09-25 15:42:00 來源: 雅昌收藏頻道作者:李旭

摘要:蛙是兩棲動物,能在水中生、會在地裡長;蛙類產卵量大,繁殖能力強,與先民期盼多多繁衍後代的理念也是一致。蛙紋是馬家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紋飾之一,有學者經過深入研究後指出,蛙紋比魚紋出現稍晚,但分佈更為廣泛。從考古發現提供的大量實物資料來看,早在仰紹文化時期的彩陶上,就已有蛙紋圖案。蛙紋的演變過程大致…

  蛙是兩棲動物,能在水中生、會在地裡長;蛙類產卵量大,繁殖能力強,與先民期盼多多繁衍後代的理念也是一致。蛙紋是馬家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紋飾之一,有學者經過深入研究後指出,蛙紋比魚紋出現稍晚,但分佈更為廣泛。

  從考古發現提供的大量實物資料來看,早在仰紹文化時期的彩陶上,就已有蛙紋圖案。蛙紋的演變過程大致也經歷了三個階段,初期即半坡類型時期是以簡單的寫實紋樣為主,即以粗礦的線條刻畫出蛙跳的生動姿態。中期馬家窯類型時期蛙紋是以變形幾何手法表現, 即出現大量的“蛙神”紋。這種“蛙神”不是簡單重複早期先民的蛙崇拜,而是進一步將其抽象、誇張、昇華,“蛙神”的雙肢功能更加強健有力。為了戰勝不斷面臨的水患,神化自由出沒于水的蛙類,便將其粗壯結實的雙肢變成四肢,使其成為有足夠力量戰勝洪水的神靈;馬廠類型時晚期則是以抽象歸納的手法表現,即幾何形M折帶紋。演變過程與彩陶魚紋十分相似。而蛙紋的這種演變過程並非偶然,它與當時人們的信仰、崇拜、認知水準以及社會生產力水準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青形紋飾彩繪陶罐

  從初期蛙紋比較完整,有頭、身體、四肢,慢慢發展為只有身體和四肢,無頭,蛙紋兩蛙足相連。再發展,蛙紋主幹和上部已不存在,代之以對是三角波折紋,但屬於蛙腳的一部份,蛙紋痕跡尚在。最後蛙紋變成幾何形M折帶紋,失去“蛙味”。其中,還有將蛙四肢打散後重新組合裝飾的。從半坡類型到馬廠類型,經過二千餘年一脈相承的發展變化,由簡單的寫實紋樣,發展演變為複雜的幾何形變體紋樣,其產生、興盛和衰退的發展過程是脈絡分明的。

黃河流域民間藝術中關於半人半蛙的藝術形象也是非常多的,如民間的剪紙中,和布蛙形象等。天黿氏以魚、蛙、龜等水物為圖騰標誌。故其族人圖騰像作為蛙人形。蛙身人面的抓髻娃娃蟾蛙,又是何等的天真可愛!這不正象徵著氏族子孫“瓜瓞綿綿”、永世不斷的陝北黃帝氏族圖騰的意象嗎?


  華陰縣為小兒縫製的布蛙形象,十分神奇。它不同於一般蛙枕,也不同剪紙“蛙變娃”的表現,它是用白布做底色,少量黑布襯頭部,彩線勾繡五官和點綴花飾的人面蛙身。顯然這是民間的意念造型,不求物體物件的自然真實性,而取其觀念的合理性。蛙對民間庶民說來就是娃,就是祖先規定的古老的生殖之神。蛙、人結合是明確的點題,如同人魚合體等一樣的構思,是先民傳下來的人獸合體,是作為神靈崇拜的遺訓。人頭蛙無疑是新娘的陪嫁物,是希望的寄託也是性啟發和胎教的依據,當然更是陪伴新生兒玩耍的保護神靈。


蛙形紋飾圖騰畫像

  不論是從民間蛙型人剪紙中,還是從布蛙形象上,我們仍能看到全獸型崇拜時蛙圖騰的身影,儘管這時的人蛙娃娃已經融入了很多民間的意念在裡面,豐富了造型,但和早期的蛙紋相比是何等的相似,有頭,身體、粗壯的四肢等這些明顯的造型特點。在當地人面蛙

  也是女媧始祖的造像,認為是由古以來天經地義的事。娃,是生活的希望,是人生輪回的開始。因而民藝品中的蛙、人面蛙的象徵寓意以及圍繞蛙的文化現象,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蛙形紋飾彩陶罐

  通過對黃河流域幾例魚紋和蛙紋的造型演變的分析,共同特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一,表現因素導向統一,符合立體面的裝飾佈局,符合空間的平衡對稱感及整齊一律感。二,裝飾結構運用越來越成熟,紋飾向規範化、秩序化的幾何圖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