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久前,在紐約佳士得的拍賣會上,一位元中國買家通過電話委託將莫内的《睡蓮》買走,價格高達2700萬美元。事實上,這已不是中國收藏家第一次買走西方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中國藏家開始轉向西方藝術品收藏了?! 時下讓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印象派收藏狂潮,日本銀行、保險公司及收藏家大量高價購買西方現當代藝…
不久前,在紐約佳士得的拍賣會上,一位元中國買家通過電話委託將莫内的《睡蓮》買走,價格高達2700萬美元。事實上,這已不是中國收藏家第一次買走西方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中國藏家開始轉向西方藝術品收藏了?!
時下讓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印象派收藏狂潮,日本銀行、保險公司及收藏家大量高價購買西方現當代藝術,但也因此背上沉重的資金負擔。與此不同的是中國藏家對於西方藝術品的收藏顯得低調穩重,畢竟財富安全和政策因素是他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富豪收藏新趨勢
中國藏家並非盲目或者心血來潮,他們對西方藝術品的青睞由來已久。早在2000年左右,已經不斷有中國收藏家趕赴海外購買畢卡索、雷諾瓦的作品,並且對梵古和莫内的作品也表現出興趣。
今年5月13日,法蘭西斯·培根創作的一幅三聯畫《約翰·愛德華茲肖像習作》在紐約佳士得的“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上拍,以8080萬美元成交,據透露,是由佳士得亞洲業務總監、副總裁李昕代中國客戶競買。而該作的送拍人即是中國臺灣著名富豪藏家陳泰銘,他於2004年到2005年期間,在蘇富比通過私洽方式購藏此畫。
陳泰銘在美國老牌藝術雜誌《Art news》上連續3年排行第四,早在2007年就曾以3300萬美元在紐約蘇富比秋季當代藝術拍賣中,買下全球頂級藝術家法蘭西斯·培根創作於1969年的自畫像。在他的收藏中,從畢卡索到亨利·摩爾,再到法蘭西斯·培根、傑夫·昆斯的經典之作幾乎都可以看到。
相對于內地藏家偏愛中國書畫的習慣,港臺地區藏家的收藏口味相當西化,而且資金實力雄厚。不過,內地藏家後來者居上,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年底,萬達集團分別以1.72億元和1700萬元拍得畢卡索的兩件作品《兩個小孩》、《戴帽子的女孩》,之後在引發熱議的同時,也令外界開始關注一個新的收藏趨勢。
不僅是在拍賣會上,在歐洲的藝術品博覽會上,中國富豪也是重要客人,一些重要的藝術品交易博覽會開始在中國設立辦事處,還組建中國富豪旅遊團前往“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在中國富豪藏家的收藏名單中,已經有莫内、梵古等印象派名家以及畢卡索、倫勃朗、法蘭西斯·培根、喬治·莫蘭迪等西方藝術家,他們與印度、俄羅斯藏家共同構成了購買西方藝術品的主力。
審美趣味的轉變
中國富豪們對於西方藝術品的大手筆,儘管有“土豪”、燒錢、不值得的種種爭議調侃,但最主要的原因當是中國藏家自身審美趣味的轉變,收藏視野變得更加國際化。
去年9月7日,德國觀念藝術家博伊斯中國首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登場,博伊斯是二戰之後藝術轉型的關鍵人物和代表人物,但博伊斯也一直是一個“謎”一樣的“巫師”式人物。展覽在引發了一場藝術討論的同時,還爆出一個消息,此次展覽由德國藏家馬歇爾·柏格提供的近400件展品全部被上海昊美術館收購,包括大量的照片、明信片、簽名膠印、報紙、海報及寫在餐盒上的文字等文獻資料,以及博伊斯的影像、裝置等作品。
這是中國私人美術館首次收藏博伊斯作品,其實昊美術館創始人萬和控股集團董事長鄭好一直對西方現當代藝術情有獨鍾,達明·赫斯特和其他優秀歐美藝術家作品都是他的得意藏品。他對昊美術館的定位是以當代藝術為主要展示內容,也包含西方近當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