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藝術品交易進入“私洽”時代談到買藝術品,大多數人腦海中可能出現這樣一幅畫面:一群群買家,在拍賣席中正襟危坐,在拍賣師極具煽動性的鼓躁中頻頻舉牌,價格越來越高,最終價格定格於小槌落下的一瞬間……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藝術品交易過程都如此,近年來,&l…
藝術品交易進入“私洽”時代
談到買藝術品,大多數人腦海中可能出現這樣一幅畫面:一群群買家,在拍賣席中正襟危坐,在拍賣師極具煽動性的鼓躁中頻頻舉牌,價格越來越高,最終價格定格於小槌落下的一瞬間……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藝術品交易過程都如此,近年來,“私人洽購”已成為一種新興的交易方式,被買家和拍賣公司所親睞。
“私人洽購”一詞對應“公開拍賣”而存在,聽起來時髦而新鮮,然而,私人洽購業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經營模式,其實質就是議價買賣,就像我們在市場上買小販的商品,總會討價還價一樣。“私人洽購”讓我們實現了買藝術品也能如此靈活自由,和商家協商一個合適的價位,買得開心、放心。
“私人洽購”是公開拍賣交易的一種變通方式,它通過比公開拍賣更低的手續費、更直接的交流和私下溝通來促成一對一的交易,價格則由買賣雙方實際商議。從之前的秘而不宣,到如今公開推廣,“私人洽購”風潮漸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藝術品市場的供求變化。此前有媒體報導,北京保利拍賣新成立了一個部門--貴賓部,該部門針對其高端客戶提供私下洽購服務,推出365天非拍賣交易模式的部門;在佳士得(Christie's)的官方網站上,“私人洽購”已成為獨立頻道,並大力推廣此業務,由此可見各大拍賣公司對這一業務的重視程度。國際上,佳士得和蘇富比等大拍賣公司近來把“私人洽購”作為其拍賣業務的補充方式。有資料顯示,2013年上半年,佳士得全球成交額達24億英鎊,較上年同期增長9%。其中,“私人洽購”成交額達4.652億英鎊,較去上年同期增長13%,連續3年創下佳士得及藝術市場有史以來最高的上半年度私人洽購成交總額。
拍賣機構為何熱衷“私洽”?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讓重要作品免受漫長展拍過程中的折騰;避免拍賣中估價不准而導致流拍的尷尬;為所謂的貼心服務貴賓客戶,籠絡客戶資源,還可以保證拍賣款立刻到賬,如此多的好處,拍賣行又何樂而不為呢?
從洽購行為的發生時間來看,“私人洽購”可分為直接洽購和拍後洽購。直接洽購直接將藝術品與買家牽在一起,靈活、方便地促成交易,這一方式除拍賣行採用外,畫廊、藝術機構等也廣泛採用;而拍賣會後的“私人洽購”,實際上是給流拍藝術品的第二次交易機會。基於種種原因無法在拍賣現場舉牌的買家,會在流拍後的私人洽購中獲得較好的議價機會,但在這一過程中拍賣公司是否扮演協力廠商仲介角色且尚不可知。
任何新生事物都難免爭議,對於“私人洽購”的是非爭論也不絕於耳,是否違規?是否越權?是否攪亂市場?對此我們很難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為藝術品消費受眾,操作更加靈活的“私人洽購”是能給他們帶來實際利益的。一方面,拍賣公司的專家團隊博學洽聞,對市場瞭若指掌,他們會為客戶提供專業意見,並以一對一形式為委託人與買家制定切合雙方需要的洽購方案;另一方面,拍賣公司的私人洽購服務可在數天內替您完成交易,買家不必親臨現場,費心費時,而且拍賣方也會按照擬售的物品類別聯絡合適買家,同時避免現場買家間的價格哄抬,為買家爭取最佳價格;第三,更低的手續費和拍賣傭金也頗為誘人;另外,如果您希望購入未有推出拍賣的藝術品,或有需要為特別場合物色藝術品,拍賣公司的專家還可以幫你搜遍全國,甚至全球,以理想價格為買家淘得心儀的藝術品。除了看到上述優點,藝術品買家還須保持清醒,應該看到,“私人洽購”畢竟只是私下交易,缺少一個透明度較高的交易平臺,還有監管、保障體系的缺失,安全係數低仍是現實的軟肋。
雖然“私人洽購”給藝術品收藏者帶來一些新的選擇,但話也得說回來,術業有專攻,藝術品一對一交易本是畫廊、藝術機構的專長,而拍賣公司的主要責任還是搞好公開拍賣,偏離這個中心去大搞私人洽購多少有點不務正業,或是不正當競爭的嫌疑。另外,現在徵集有份量的拍賣標的早已非常艱難,這已成為各大拍賣公司的共識,如此這般還大搞私下交易,無疑讓本來就捉襟見肘的拍品又被分流了一部分,拍賣會的精品效應也隨之下降,長此以往,拍賣公司的業務特色不僅大打折扣,而且也讓自身的行業威信掃地,更使整個拍賣行業的口碑轟然坍塌,此行為也無異於殺雞取卵、揠苗助長!
不可否認,拍賣行業和藝術機構開展私人洽購業務的時代已經或者即將到來,在這個新的形勢下,是迎新還是守舊?無論藝術品收藏者如何選擇似乎都有道理,但我想說的是一句老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收藏者應自己分析“私洽”與公開拍賣在整個流程上的多種差異,區分利弊,還要對洽購的拍品的價值高低、真偽好壞自行判斷。如果缺少研究,或僅是頭腦發熱就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