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拍賣資訊  > 當代藝術市場完成洗牌:F4淡出 70後逆襲上位

當代藝術市場完成洗牌:F4淡出 70後逆襲上位

2014/12/8 2014-12-08 08:52:43 來源: 京華時報作者:易小燕


摘要: 郝量《科學的世界》100×50cm×3 歐陽春《王的囚籠》230×180cm 歐陽春《捕鯨船(二)》220×280cm 仇曉飛《大摩天輪》200×150cm 從秋拍目前的成交情況來看,藝術品拍賣市場依舊延續近三年的基本態勢,仍處於盤…

推薦關鍵字 當代藝術 2014秋拍

郝量《科學的世界》100×50cm×3

歐陽春《王的囚籠》 230×180cm

歐陽春《捕鯨船(二)》 220×280cm

仇曉飛《大摩天輪》 200×150cm

  從秋拍目前的成交情況來看,藝術品拍賣市場依舊延續近三年的基本態勢,仍處於盤整期,是挑戰也是機遇。當天價頻傳的消息不再,當曾經的市場明星藝術家逐漸淡出市場,70後的年青一代卻獲得了市場份額。不論是北京保利開拓性地將年輕藝術家排進夜場,還是隨後在北京匡時造就的一個個70後藝術家的價格紀錄,在藝術品行業專家看來,中國現當代藝術市場已經完成了洗牌。

  硬菜遇冷

  寫實油畫面臨大考驗

  前幾年,寫實油畫一度成為拍賣市場的中堅力量,儘管大環境並不理想,但單件標的仍能獲得4000萬元以上的拍賣成績。今年秋拍的情況並不樂觀,即使做足了功課的大型拍賣行,仍然出現了多件千萬級焦點拍品的流標,甚至連靳尚誼創作于1956年的《和平的講壇上》、楊飛雲1991年創作的《那時我們》等重要作品都難逃噩運。而如王沂東陳衍寧陳逸飛冷軍李貴君等寫實大家的作品不是低估價成交,就是遭遇流拍,昔日被視作市場“硬菜”的寫實油畫遭到市場的冷遇。

  就這部分重要藝術家代表作流拍的原因,除了估計過高、市場承受能力有限外,藏家李蘇橋認為,雖然這類藝術家有很好的繪畫功底,但這樣的作品已經很難打動現在的有錢人了,因為“今天的藝術市場明顯趨於年輕化,新晉藏家的眼界更開闊、更專業,這兩點足以導致這類作品逐漸被市場打入冷宮,未來市場上的這類作品會越來越少”。當然,並不是說這類作品毫無市場,只是會有一個價位上的平衡點。到了一定的時候,有些人依然會購買,“用於消費或者欣賞把玩,但要像幾年前那樣,動不動就上千萬、上幾千萬這樣的價格,真的很困難”。

  南京先鋒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策展人朱彤則直言不諱地指出,這類作品還存在很大的下滑空間,“不可否認的是部分藝術家在這一領域有著貢獻性的探索,但市場上流通的大部分作品實在難以理解為何會頻頻傳來天價?如果從全球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出發,寫實油畫已是一種非常陳舊的藝術類型”。朱彤並不認為這種繪畫在今天還有什麼價值可言,“它還會繼續下滑,目前的價格還遠遠沒有下滑到它應有的地步”。

  格局之變

  年輕藝術家補位“老牌”

  這次秋拍中,70後藝術家們可謂搶盡了風頭,保利甚至開創性地將他們的作品帶入夜場。

1130日,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中國新繪畫夜場推出40余件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全數成交,並取得1481.77萬元的總成交額;122日,北京匡時2014秋拍現當代藝術專場,誕生了多位元年輕藝術家的個人作品拍賣紀錄,如陳可、歐陽春分別憑藉《植樹》(212.75萬元成交)和《捕鯨船()(161萬元成交)創造了個人作品新的拍賣紀錄;在本季中,郝量於2009年創作的《科學的世界》以230萬元的超估價在匡時成交,而創造他個人拍賣紀錄的《雲記》則以540萬在上海佳士得成交。此外,王光樂、仇曉飛、段建宇等藝術家的作品同樣以高價成交。

  對於市場做出的這種選擇,李蘇橋分析道,在過去的十年裡,50後、60後藝術家的代表作價格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超出普通藏家的接受能力,而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起到了補位元的作用。

  面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買家既有對其未來升值空間的無限想像,也可以作為純粹的消費品,“在一兩百萬或五百萬人民幣價位以內的購買群體很大,既有美術館、藏家,也有投資者,方方面面的原因導致了這個板塊在這個時期成交情況比較好”。

  當代藝術F4逐漸淡出

  近兩年,在匡時現當代藝術部分,拍賣人以文獻梳理的方式所呈現的1992年“廣州雙年展”中的作品曾受到不少買家的好評,但這一次市場的反應卻異常冷淡。除了沈曉彤於1992年創作的《紅紅的那些人》成交價相對理想外,王勁松葉永青、戴光郁、石磊等藝術家的作品均遭遇流標。在李蘇橋看來,這些具備美術史價值的作品一般由美術館出手,遺憾的是“這次只有作為獨立機構的龍美術館的館長王薇還在買點東西,基本沒有其它收藏機構出現了”。

  站在市場的角度,如果說70後藝術家風華正茂,老牌當代大咖已然英雄氣短。曾經在市場上叱吒風雲的張曉剛方力鈞嶽敏君王廣義,被封為當代藝術界的F4,如今已經很難再爬上千萬級別的高度了。

  稍加留心不難發現,F4的作品已經不僅僅是失寵的問題,他們已然淡出了市場。在內地秋拍上,張曉剛嶽敏君皆無作品上拍;王廣義有兩件出現在匡時的“現當代藝術”專場,一件流標,另一件在估價範圍內成交;方力鈞則稍微好一點,共7件上拍,有5件在預期內成交。

  李蘇橋稱,這種大牌出局的現象很正常,“因為拍賣行只與可交易的藝術品發生關係,而像張曉剛嶽敏君等藝術家早期的部分作品被一些重要的機構、私人美術館、大藏家收藏,被鎖倉了;有一部分則被粉絲掛在家裡不願拿出來了;抑或是被市場套牢了,各種情況都有。加之今天市場上受追捧的作品基本是在五百萬左右,而他們的優秀作品全在一千萬以上,今天的市場也接受不了,只能先放一放再說”。

  業內觀點

  洗牌是一種良性更新

  “2010年前,50後、60後優秀藝術家的明星作品都出來了,那會兒70後藝術家沒什麼機會。而今,從市場的角度來談,50後、60後藝術家已經被洗完了。沒什麼可說的,市場很殘酷。”李蘇橋這樣評價。

  在朱彤看來,洗牌是一種良性更新。他接受採訪時說,“這不僅是一個市場的問題,學術也一樣。

  在每一個歷史階段,藝術都存在洗牌的現象,就像當年的印象派對抗歐洲的經典、後印象對抗印象派等等,這是藝術發展的一個規律。現在的藝術與市場結合得特別緊密,在市場上的反應更加敏感一點。學術也好,市場也罷,均需要經歷洗牌這一過程,這種良性的更新才能帶動藝術繼續往前走。”

(責任編輯:龔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