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齊白石《群芳吐豔冊》 3.77億元人民幣——11月4日,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會上,備受矚目的梵古油畫《靜物,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以5,500萬美元落槌,加上傭金合計為6,176.5萬美元,約3.77億人民幣,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的這一競拍,創造了中國收藏家…
推薦關鍵字 藝術品市場
齊白石 《群芳吐豔冊》
3.77億元人民幣——11月4日,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會上,備受矚目的梵古油畫《靜物,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以5,500萬美元落槌,加上傭金合計為6,176.5萬美元,約3.77億人民幣,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的這一競拍,創造了中國收藏家海外競拍西方藝術品的最高價紀錄。
如今,不但全世界都有中國旅遊者,中國的藝術品收藏家也在“滿世界亂竄”,諸多“土豪”行徑讓草民看客發出“富人的世界看不懂”的吐槽,也讓業界一些評論人覺得持續了兩年多“沉寂”與“調整”的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貌似可以初見曙光。但2014全年拍賣市場的資金吃緊、資本觀望的趨勢仍是主流。
如何“找糧”成為關鍵
自2012年始,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調整期;已經兩年有餘的“缺乏眼球”和“沒有爆點”,持續至今年,拍賣行面臨“徵集難”的問題尤為凸現。北京匡時副總經理謝曉東認為,隨著市場的推進和拍品的不斷沉澱,很多收藏家買入作品後就不出手,保持觀望,所以市場可供選擇的作品越來越少。在北京榮寶拍賣總經理劉尚勇看來,“徵集難”的很大一個原因在於虛高價格作品的現在持有者還無法接受拍品回到正常的市場價格,所以這些作品短期內不會大批量出現。因此,一些業內專家認為,以缺乏看點為特徵的本輪調整還將持續兩至三年。
“無米之炊”的難題,所有的拍賣行都在面對。2014年,內地拍賣行的“找糧”妙招,表現在對專場拍賣的學術策劃、對拍品的深度研究、形成以學術贏得交易的行銷模式和承擔更多文化教育及宣傳的社會責任等諸方面。
北京保利長期舉辦各類學術性主題展覽、聯合開展鑒證備案、藝術新銳評選活動;中國嘉德2014年春拍期間基於“大觀——齊家萬象”專場,梳理齊白石、老舍、許麟廬等名家舊藏佳作;北京匡時全年打造大型公益文化品牌活動“藝術體驗季”,以新的文化視角展開戰略行銷;北京匡時的“中國書法”專場、北京保利的“黃胄美術基金會推薦”專場、上海朵雲軒的“朱昌言藏吳湖帆書畫”專場、中國嘉德的“突破與超越:80年代中國先鋒藝術”專場等,均顯現有特色的學術品位。以專場帶動拍品的學術化發展,是拍賣行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於規範、成熟的拍賣行而言,能否持續保持競爭力,當前的關鍵亦在於其專業水準和學術水準。
水墨板塊熱錢湧動
在推薦精品專場會的氛圍中,對於內地拍賣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中國書畫板塊,藝術市場專家龔繼遂認為,2014年書畫市場表現平穩,但博物館級珍品的釋出量不算太大。
相較之下,書畫中新水墨的情況更為誘人。新水墨畫家們大多受過專業教育,富於獨立思考與樣式創新,因而它以更能反映當下社會生態的虛幻、朦朧、新銳之姿,從學術展覽走向市場領域。
2012年春拍由保利、嘉德等大拍賣行助推而形成的新水墨熱潮,在2013年蘇富比、佳士德以及以大都會博物館為代表的眾多西方頂級博物館、美術館舉辦專題展覽之後,勢頭更為強勁。在2014年方興未艾的新水墨熱潮中,谷文達、仇德樹、杜大愷、徐累、朱偉、劉慶和、武藝、李津等多位當代水墨藝術家的拍賣成績亮眼,“70後”、“80後”藝術家的表現同樣不俗。
自從新水墨崛起於市場,對於其的爭論就不絕於耳——有的認為這是一二級市場與美術館界合謀的概念炒作,有的唱衰未來市場空間,認為它會是繼中國當代藝術後下一場“過眼雲煙”,亦有人從定義上斥之為“偽概念”……但市場業內人士表示,水墨的“新”與“舊”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兩者都是具有市場潛力、可以成為內地拍賣市場支柱的可盈利板塊。“學術進行梳理、藏家漸漸熟悉了這一類型作品,市場表現自然就會隨之跟進,這不是一個熱潮,而是必然結果。因為中國經濟起飛、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恢復,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目光向中國轉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新水墨被人們重視與討論是必然的,它既有西方認同的巨大文化顛覆性和創造力,又有源自傳統書畫的水墨血緣。”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油畫部業務經理郭斯予表示。不過,在新水墨備受市場推崇的情況下,亦有一些藝術家在創作中一味重複,市場上也湧現了很多追逐新水墨的“熱錢”,泡沫必然出現。所以,新水墨想要健康持續發展下去,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觀察。
拍行“觸網”仍待完善
不像王中軍競拍梵古作品,親臨現場,要跨越千山萬水;如今,你我與張大千的《驚才絕豔圖》、羅中立的《屋簷下的小孩》或者啟功的行書四言聯,或許只隔著兩下滑鼠點擊——甚至連滑鼠也不用,在掌上移動設備上,點擊幾下,就可以輕鬆拍下名畫。
2013年底,很多拍行人已經注意到網路時代“點擊式購物”對拍賣行業的格局造成的衝擊——或曰改變升級。北京保利與淘寶網合作,蘇甯、國美、雅昌等藝術品線上交易平臺紛紛上線,蘇富比和eBay聯手……除嘉德線上、盛世收藏等老牌藝術品電商外,雅昌、藝術國際等藝術類門戶網站也紛紛開闢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就連琉璃廠、西泠印社這樣的老字型大小也在近些年推出了自己的線上交易頻道……與此同時,業界對未來藝術品市場發展格局的不確定性預測,也凸顯了互聯網電商等新興業態模式進軍藝術品市場的身影。
上海泓盛拍賣電子商務事業部總監胡湖介紹,做拍賣的線上平臺,可以形成一個24小時不關門的拍賣行,隨時可以線上看拍賣預展,線上競價,這種跨時空的拍賣方式是傳統拍賣會無法比擬的。從使用者體驗上來說,網路與拍賣的結合,在參與便利性、節省成本、買家拓展等方面擁有獨特優勢。
拍賣業界,經過2014年的磨合,對網路亦是“又愛又恨”:一個交易市場的主體,能否拿到充足且保證品質的藝術品、能否保證藝術品的真實可靠、能否給予買家與在現場一樣的鑒賞感受,都是藝術品電商要面對的根本問題;物流、線上支付、擔保體系……這些在一般的電子商務中還沒有切實解決的問題,也都是藝術品電商的短板。其實,早在佳士得等藝術市場主體試水互聯網之初,美國經濟學家泰勒·科文就表達了強烈的不看好:一件藝術品出現在藝術網站是一種侮辱,會讓它掉價,電商平臺更適合“海報、低品質的石版畫、絲網版畫”,而非“真正的藝術品”。《衛報》作者艾瑪·布洛克斯亦撰文表示她對以“剁手族”的心態盲目點擊購買藝術品這一行為的憂慮:“全球信用危機才過去6年不到,輕鬆消費的誘惑仍值得警惕。”
經過2014年的調整,拍賣市場各類主體、諸多板塊都需要在平穩的磨合中促進良性發展趨勢的形成,拍賣行為“觸網”的過程亦不例外——電商平臺如何搭建,內容怎樣設計,所扮演的角色是內容的提供者、徵集者、組織者,亦或是平臺的搭建者,線下的交易機構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去介入,以及物流的問題、客服的問題、技術的問題、產品的問題……一切的發展面貌與趨向,也許會在2015年逐漸明朗或揭曉。
(責任編輯:龔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