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名家>张培公

    张培恭,亦名培公,北京人,1941年生于中医之家。父亲张世华乃四大名医王逢春弟子,善书法。六岁随父临习颜柳、芥子园画传。

1956年考入北京景山少年宫国画班,从师马耀华、于非音、秦仲文、王雪涛、陈半丁等前辈名家。并随师拜齐白石先生,得到面授演教。同年,获北京市少年儿童画展优秀奖。

   1961年经沈钧儒之子沈叔羊先生介绍到中央美院进修。受李若禅、郭味蕖老师影响颇深,画风渐变。七十年代在北京财贸文工团京剧队任首席琴师,为普及现代京剧作出重要贡献。其间曾为京剧名家梁小鸾、孙玉敏、高宝贤、石长英、林雅文以及后来的奚派名家张建国等伴奏操琴,并著有独幕京剧《送伞》剧本问世。

   1976年入太行山感悟生活,师法自然,作品以诗画相生,积累了大量素材和诗稿,回京后从黄宾虹弟子刘松岩先生学习山水。1978年应邀到中国美术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介绍中国画作品。八十年代后转入写意花鸟。画风古朴老辣,秀润含蓄,意笔工写,笔墨讲究而不刻意;经格平淡而昭显特色,于豪放中见其灵秀。

   1981年到北京商业学校作领导工作并教授书法、国文达10年之久。

   1996年作《鸷鸟薄天图》、篆书《唐宋名篇》被海外人氏收藏。

   2000年、2001年作品《松鹰》、《蟹》连续两届获中日韩国际艺术展优秀画家奖状。

   2001年8月作品《远属图》入选“当代中国高级人才成果展、全国画院院长新作精品展”,并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

   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曾多次应邀到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作嘉宾,讲解《王雪涛的画》、《马年说马》等有关中国画知识。先生热爱公益事业,多次向中国残联和关爱艾滋病孤儿等部门捐助作品,敬献爱心。培公先生兴趣广泛,为人豁达,修养较高,五十年潜心努力笔耕不辍。其作品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均有收藏、被誉为绘画、书法、诗词、治印、戏曲五联艺术鲜有人才。现为文化部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东方白马书画院副院长、农民日报大地画院副院长等职。

  一梦醒来,已逾花甲。极目人寰,令人美醉。儿时,久居宣南,京味文化于此表现的淋漓尽致。于是捏泥人、画画儿、唱戏变为快活之最。画家之路,各有不同。予系文化人染指丹青。教书育人,濡以文墨,顺理成章。少年时,一种莫名心境,常于月夜透过明窗闻听细细的鸟鸣,然后望着西沉明月渐渐睡去。于是“莺啼清风月,醒来忆丹青,闻声心灵动,画意半已成。”然此种心境伴随终生:神游太虚,比鱼飞天,雷电击梁,雨袭明月…….模糊境界至今难以描绘。祖宗留下的众多灿烂文化,着实叫人爱不过来。唯有丹青戏曲两相夹,不可一日无此君。于是吟诗填词、抚琴客戏、刊石款曲如吾日三食,成为文人雅士必修课程。艺术的文野高下不宜以数字价格去等级。品味有了品级自然在上。而今画家多之如云,素养品格相去万千。之所以看重自己,并非当作画以遣性,而是在自觉与责任之下的才情、个性;灵气与悟性的展现,故不媚俗取宠。吾不喜光怪陆离,就审美意识和取向,唯在民间民族文化的根性依然充满着绘画的初衷灵性。这种无限的生命力给人以永不消失的教化和愉悦。还是与时俱进,如巴蜀山民一步一印的走最为踏实。五十余年岁月,不求闻达,不事张狂,不图虚名。从文革到改革大潮,面对多元化开放的文化形态,处世不惊,安之若素,静观物化,保住乐土。经年下来,积诗千首,书画盈匣,印谱一帧,竹琴什把。自诩道脉正传,唯其画作尊从品格,意笔工写,古朴秀润,老辣含蓄,合于文质。堪为人画相如,本性的流露而自发。画非以数众取胜,珍品以一胜百。前辈大师之哺育,至今未改初衷,谓之名家之外,盛事余贤。至于名气大小无关紧要,要之作品于世为民族文化之传承、壮扩尽些锦薄,便已荣光。甘苦五十年,灵台寸心知。比肩古人,庶几项背。画中拙作皆学前辈之于同道,动情于衷,有得有失,愿此就教大方。

 

代理名家>张培公